5.22.2025

靈修分享十則


「有北風、有巨浪、有禍患、有艱難,我藏身主蔭下昂然步過。」

 

剛才的詩歌令我很有感觸,因為今年年初我去了一個叫「館山」的地方跑馬拉松比賽。這幾年上台作靈修分享都講過不少相關的經驗,例如「比多一公里我」,「35K的魔咒」,容許我在這兒賣個關子,今天中午時段在禮堂見證分享會時再與大家談談今次比賽的經歷。

 

那麼今天想分享的是事前的訓練。

 

馬拉松,全馬,並不是單純長跑,並不是學校越野跑,並不是十公里的比賽,而是42.195公里。一個抽象的數字,若要形象化類比的話,就是大約由羅湖跑到尖沙咀。我奉勸各位,若果不是有充足的訓練的話,請不要參加,因為那會死人的。大家都知道馬拉松由來的典故吧?

 

那是自於古希臘的一場戰役——馬拉松戰役(Battle of Marathon),發生在公元前490年。當時,波斯帝國入侵希臘,在雅典附近的馬拉松平原爆發激戰。希臘的雅典軍隊出人意料地擊敗了波斯軍。為了將勝利的消息快速傳回首都雅典,一名名叫費迪皮迪斯(Pheidippides)的士兵被從馬拉松跑回雅典報捷。他跑了42.196公里,回到雅典城只說了一句:「我們勝利了!」隨即倒地身亡。

 

不要誤會,並不是叫大家不要參加,而是要有充足的訓練才能參加。

 

怎樣為之足夠的訓練呢?有人計算過,大約要跑一次42公里才能有足夠的訓練。聰明的你必然會問:「你開玩笑嗎?我就是跑不了42公里才去訓練,怎樣去訓練跑42公里?我就是跑不到42公里才去訓練⋯⋯

 

等等,不要無限輪迴了。我的意思是不是叫你一跑便跑42公里,有一個名詞,大家學一學、記一記,叫作超負荷原則(Overload Principle),玩開運動,做開GYM的人都知道,當你想要提升體能或增強肌肉時,必須讓身體承受比平常稍稍更高的壓力或強度,甚至讓肌肉有輕微的絲裂,讓身體產生「適應」,從而變得更強壯、更有耐力。

 

所以,當你跑1公里覺得不辛苦,下次就跑1.1公里;當你跑10公里覺得不辛苦,下次你就跑11公里,慢慢慢慢累積上去。而每次當你練得覺得辛苦,恭喜你,對自己講「今次練到野啦肋」。

 

「咁變態?」當然你會說:「我又不會去跑馬拉松,知道這些來作甚麼呢?」事實上,大家都必定會跑馬拉松,只是不是用腳去跑,而是用另一個重要的「肌肉」去跑,你的腦袋。

 

其實讀書溫習的原理是一樣的,有不少同學說「咁早讀為乜?咁辛苦讀為乜?讀完都唔會記得啦!」這是對的,可是,若果你不鍛練你的腦袋,不比平常稍稍提高壓力與強度,讓你的腦袋「適應」,你是不會變得更有記性,更聰明,更有智慧。

 

各位,沒完沒了的考試像馬拉松,甚至有人說人生就是場馬拉松,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幫到大家,並且好像剛才大家所唱的詩歌一樣:「迎面障礙雖避不過,但有主同在能衝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