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並不是一個人的事,結伴同跑的伙伴、賽道上有意無意的競爭對手、街上投下奇異目光的路人甲乙丙。
但當失去了其中之間的連結,原本理所當然的習慣也會一下子遇到了高場。
友人陳生下午有比賽,早跑節目暫停一天。雖然鬧鐘如常響起,但身體卻失去了動力,從眾的威力到了中年還是巨大,輾轉反側手拿電話看著發光螢幕,就是提不起勁穿上跑鞋出發。
不要跑的借口特別多:昨天剛跑完9K梅子林,右腳小腿有些酸軟,右膝對上的大腿肌肉有些忍忍作痛;天空灰暗陰晴不定,不知是否又會下雨;下午還有登高環節,一來保留體力,二來亦可代替負重訓練。
固然,跑也有不能少的理由。
在跑了4001K(公里)後,把Nike Running App上的紀錄上戴到臉書,其用意非只要厄一下Like,更重要就是向眾人宣告,好讓自己沒有放棄的退路。(說實在的,有點像結婚與婚禮的關係。)
驅使人作出違反人性地心吸力的行動之一就是責任感。
因為Nike Running App的紀錄出現一位剛開始使用App路跑的舊女同事IL,故她留言問:「我有份?」沒錯,拜科技發達,現在我們不單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跑了多少,還知道別人跑了多少,看見她剛剛開始跑卻跑得比我還要拚命,每個星期跑步的K數(公里數)比我和陳生還要多,一下子變成長期第一。
人的競爭心也在鞭策走身體不情願的路。所以我的面書回覆是:「不敢偷懶。」
三年前由接近二百磅的肥佬,變成今天一百七十磅的半肥佬,其主要原因在於以跑步減肥。但真正推動我作出這樣重大的轉變的不是漂亮的身形,而是健康。說得文雅一點是「to be or not to be」,說得粗俗一點的就是「唔見棺材唔留眼淚」。
「Run or Die」是我三年前開始長跑,約每次只能跑到3K就幾乎斷氣時對自己說得最多的話。
然而,行動並不需要堂而煌之的理由,其關鍵之在於「做與不做」,一想甚麼理由,那就表示向懶惰宣布投降。
不作他想,穿了跑鞋,作少許熱身,便開始平常7K訓練。由第一城旁邊的單車徑,向威爾斯親皇醫院方向直跑,到第一個隧道便轉入圓洲角公園再跑出城門河畔,沿著城門河向馬鞍山方向直跑,到所謂「孖橋」時約3.5K,來回便是7K。
昨天上了梅子林後,由於時間關係,並沒有入馬鞍山,下山後便直奔大水坑站,坐馬鐵回家。那就非原本計劃的11K,而只有9K。雖然昨天9K雖沒有即時要了我的命,但是在今天開跑後不久便感覺比平日沉重。
今天早上實際上沒有下雨,地不濕,但有落葉,一開始加上腳重重,更不敢放盡,應該說,跑了頭1K到了城門河畔時便有「今天還目標還是完成就算。」
對我來說,長跑好玩的地方,除了比拚速度快慢外,就是只要完成,就覺得很有滿足感了。
幸好今天獨個兒跑,不用放慢,也不用追趕。當然,大部份時間我都是要伴跑「被放慢」。
前幾天聽了一個關於寫作的講座,講者是某位作家,談到寫作選材時有兩種方法,一是從外中找,固此經歷越多越能寫出好東西;而二是從內中找,相傳卡夫卡一生的活動範圍不出那幾條街,但他反而能寫出變形記等經典名著,其中奧妙就是掏空自己內在的世界,找到為人所不知的內在經驗。
獨個兒跑的道理也是差不多,其樂趣非與友人交流,而是享受在香港這等不可能沒有人存在的大城巿中獨處。望著灰暗的天空,走在單車徑與行人路之間,有時會有一些路面不平、住側傾斜,要找到平衡點,穿梭於晨運人士與放著愛犬的路人之間。
雖是平路,其中伏位暗斜是多不星數。但在這條主場已跑了三年,4001K中也最少二三千在這兒發生。變化令路跑比運動場好玩,但已難不到我。
這才需要新刺激,新嘗試,梅子林是其一。不知不覺跑了3.5K,來到孖橋。
在橋的盡頭一個轉彎,之前陳生堅持這種「片彎」比「華麗轉身」更有日本賽車動漫頭文字D的感覺,雖今不在,但習慣不敢掉棄。調頭後,精神慢慢內斂,四周的事物會從意識中消失。留意自己的呼吸與腳步,慢慢找回自己跑步節奏。
身體可能開始找回失去的動力,感覺上跑得越來越順,彷彿不需要太用力便能繼續向前推進。在回程中到碧濤花園對出安景街公園的河畔長廊,已不覺得右腿酸軟,這種在負出與回復之間取得平衡的感覺很棒,讓人有可以這樣一直永遠跑下去的錯覺。
可能因為昨天跑梅子林時,負重運動大腿肌肉積聚乳酸所致,乳酸就是令肌肉酸痛的原凶。做一下帶氧運動,有助清除肌肉內的乳酸,反而吊詭地減輕肌肉的疲勞。
平日跑到4至5K時,可能把血液內的糖份消耗得七七八八而出現短暫失速的現象居然不見了,故此在長廊後段500米的長彎稍為提速,迎接盡頭上橋時一段雖短但斜度不低的彎斜角。
由於灣斜角內檔與外檔的斜度有異,一般由外檔入內檔保持速度但縮短距離的跑法比較難用上(沒錯,就像賽車的OUT-IN-OUT,這個跑法在某些特定的「賽道」尤其效果顯著。),所以上斜都會保持外檔然後在「出彎」時找上較不斜的走線,以保留體力與速度。縱使如此,往常上橋後總會有十多步感到雙腿乏力,要拖慢一點回氣。
然而,這次雙腿又沒有發出任何警告訊號。
「是梅子林訓練的成果嗎?」我心暗暗高興,就這樣,再加緊步伐,直跑回起點。
可是,停了Running App後,看一下今天的成果,雖是意料之內,但亦多了分擔心。
7.21K(公里)跑了52:04,平均7分13秒1K,這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成績,上年在11月大約都可以做到平均6分30秒1K的成績,現在足足慢了接近45秒。
小數怕長計,10公里賽是是慢了450秒,即7分半鐘,21公里則會慢了3個字的時間。
「我用了少於1小時跑完10K,很簡單,那我跑半馬就可以大約2小時內完成了!」2013年跑完渣馬10K時,無意中聽見有名青年人如此說。
10K與半馬的分別並不是可以用數字上簡單加法運算,並不是單純10與21的分別,而是量變後質變的兩個不同的玩法的遊戲。10K跑1小時即6分鐘1K,不代表跑21K半馬拉松能夠2小時6分鐘完成,更不等於42K全馬能夠4小時24分鐘衝線。
而是能否完成也成而疑問。
很多人跑完10K後興致勃勃就就參加半馬的話就最危險。
我知道,因為我都曾經「中過招」。
問題是,跑7K都如此不濟,莫說全馬,半馬又如何應付,還要是短短4個星期後的澳門馬拉松?不說跑多快?能否真的跑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