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是什麼?馬國明在〈童話容易明白嗎?〉一文中指出,童話不單是人類的第一位導師,也是人類永遠的導師,因為童話就是人類童年回憶的昇華,故此也可以這樣說︰「童話不是為了寫給兒童看,童話的對象往往是成年人。」
這也是為什麼自十九世紀而來,不少作家對格林兄弟與安徒生原本在農村流傳的故事改篇成現在膾炙人口的故事而感到不滿的原因。就發生歷程而言,像《青蛙王子》原本的故事說青蛙簡單直接要求公主帶他回家並跟他上床的情節,改寫成後來強調不要隨便許下承諾,的確減弱了故事的社會批判性。所以現在也非常流行還原故事的本來面貌,例如在書店暢銷書桌上的常客《戰慄的格林童話》。
究竟把所謂「兒童不宜」的東西完全剔除於童話世界之外的做法是否恰當?相信這個問題仍有很多空間討論。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事實上,兒童世界並非你我想像中那麼單純,那麼與所謂「成人世界」截然二分,而童話亦然。
這種想法表現於現代日本漫畫最為突出,例如︰浦沢直樹的《二十世紀少年》、痷野秀明的《新世紀褔音戰士》、大友克洋的《阿基拉》。
這種成年人與小童之間的曖昧關係,就成為一個經典的童話故事的一個最為特別的原素,就是無論誰人閱讀,看出來的東西都會不一樣,即是說故事的本身有很多個層次給讀者去細味。
除了日本的漫畫外,廸士尼的卡通片更是其中的表表者。就單說最近一齣勁賣的電腦動話電影《超能特攻隊》,就可以看到廸士尼製作人員的功力。
在大約一大半年前看到《超能特攻隊》的宣傳片頭,只看見一個中年肥佬要穿上緊身的超人服而鬧出的美式笑話,雖然無厘頭的動作引得身旁的小朋友哈哈大笑,卻表現出中年人不能重拾昔日光輝的無奈。
沒錯,從準確的笑位,那些具有豐官能刺激的動作場面,到意想不到的對白、配音,適合不需要太多思考的欣賞。這是第一個層次。
而看到超人先生縱有一身好本領,但當社會不再需要你的時候,就會無情地把你拒於門外,成為社會的犠牲品,相信面對著差不多處景、仍在經濟轉型中的香港人而言,對超能先生失落都會產生共鳴。這是第二個層次。
看見那些擁有特殊能力的人要拚盡老命才能過著平凡的生活、或者那些兒童在學校所面對的種種問題、又或者那個被玩弄得有點神經衰弱的教師,都仿佛在控訴現代所謂「融合教育」的荒謬。這可能是第三個層次。
有電影評論認為《超能特攻隊》正是大美國主義、英雄主義的宣傳工具,是美國文化帝國侵略的一個重要環節。老實說,我並不反對這種說法,美國的電視,有時甚至自嘲一翻來提昇自己的優越感。
但是最重要的是,在鼓吹英雄主義的背後究竟是什麼?馬國明的〈你為什麼生活在平凡的世上?〉中想說的是,生活在「後現代」(或者他覺得用「後摩登」更為貼切)的人們,「摩登」的事物已失去了魅力與號召,使命感已被嚴重磨損,更重要的是人們對失去對未來的追求完全不會覺得唏噓可惜。
正如《超能特攻隊》中奸角所計劃的,他製造厲害的殺人武器,並不是想自己來當英雄,而是把科技出賣後,世界上不再有任何事情,等閒人不能做了。不曾拯救地球的人,一樣可以成為超人,當所有人也成為超人後,超人從此就要消失在這世上了。
「盲人的國,獨眼稱王。在平凡的世界裏,懂得摩登的人起碼會知道自己的平凡。同樣,認識後摩登時代的源頭,不是為了什麼難明抽象的理論,而是要知道世界為何變得平凡。母語教學卻連這點也做不到,因為摩登不是母語。」(馬國明,1999)
看完《超能特攻隊》後,讓人明白到在虛空的世界裏,懂得英雄故事的人超碼會知道自己有多空虛。
那又是另一個層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