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寫一部名叫《當衛斯理遇上張小嫻》小說。
小說名是大有來頭。
7月19日黃昏,因為要到OU上課的關係,我「有幸」經過灣仔的地鐵站,除了人海與人潮外,還看見整個車站都貼滿了張小嫻、陶傑的poster巨型Poster。
原來是梁文道等人口中的每年一度書商散貨活動──灣仔書展的第一天。
想起香港時常被戲稱為「文化沙漠」,只談如何發達、著眼於金銀的彈丸之地,彷彿沒有其他人生目標、不談生活哲學的巨型搵銀機器,然而每年的書展卻水洩不通。
為何?
因為香港人還是人,香港人還需要精神糧食。
而書展中的「名作家」、「才子」、「才女」等,就是精神糧食的供應商。香港人的生活的哲學就「操縱」在這些人的手中。
《衛斯理》就是男孩子必看;女孩子必讀的卻是《張小嫻》。
我那部忽然想寫的小說的書名,其意思就是典形的愛看衛斯理小說的香港男孩遇上愛讀張小嫻小說的香港女孩。
說穿了就是典型香港男人遇上典型香港女人……原來,講真,也沒什麼特別、沒什麼大不了……
但現香港講教育界喜談通識,大眾又愛看《達文西密碼》,那我們又何不把這個沒有深度的書名「通識」一番、「解碼」一番?
把衛斯理、張小嫻看成都是香港的文化符號,衛斯理代表的科幻小說、張小嫻所代表的愛情小說。
《當衛斯理遇上張小嫻》其實就是科幻小說遇上愛情小說,即科幻愛情小說。
政治正確的香港社會,就像猜下一任特首一樣,照相時也往往要睇誰排先排後,論資排輩,《當衛斯理遇上張小嫻》那究竟應該是科幻行先還是愛情行先?
還是應該叫《當張小嫻遇上衛斯理》?
算吧!真係去寫先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