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泰晤士河畔》
作者︰陶傑
出版社︰皇冠
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曾說「什麼事都可以看得開,惟獨面對真理。」我本身不太愛看報紙的副刊,也不愛聽收音機,原因也可能是受了這種思想感染。現在報紙的副刊水準甚低,只充斥著充滿邏輯謬誤的推論,或是一窩蜂地跟從某某的指導思想的妄語;而收音機的清談節目,不是無里頭但裝模作樣的「真情」對話,就是兩邊各打五十大板的所謂「理性」討論,實在聽之毛骨悚然,聞則恨之入骨。
故此,在閱讀被冠以「才子」形象的陶傑的文章前,他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譁眾取寵,言過其實。但大約兩年前,偶然聽到同事們談論陶傑的觀點後,倒發覺他有一點洞見,壞印象改善了不少。從那時開始,在午飯時間的閱讀就是某自稱是「知識份子」報紙中的副刊,其實,也只讀陶傑那一篇,看看他該天對時事有什麼古靈精怪的觀點。
正如在與陶傑一起主持的電台節目《光明頂》的劉細良說,讀陶傑的文字,或是說故事、或是講歷史、或是談文藝、或是諷刺時弊,的確都有種莫名的快感。但是,看過陶傑的散文集《泰晤士河畔》後,再回想他在《光明頂》中的言詞,每每都能一針見血地令的士司機大佬們對高深的文化的妙論產生共鳴。陶傑不只擁有高風說他的文章幾近「文采風流」──那種「賣花讚花香」式的稱讚,懂得李天命所謂「向下接的哲學」才是陶傑真正厲害的地方。
故名思義,散文之所以謂「散文」,其精要之所在就是其夠「散」。沒有既定的內容,沒有既定的形式,甚或沒有既定的主旨。散文集的編輯可以說是易如反掌,因為既然「三沒有」,文章怎樣編排也沒有所謂;當然,要從無中生有也可以說難若登天。可幸的是《泰晤士河畔》中的散文不屬於怎樣編排也沒所謂的「雜亂無章」,編輯們把它們分為三輯,第一輯是【湖約山盟】,第二輯是【新的圍城】,至於第三輯則是【歷史與偏見】。這三輯的名稱正正都是借用於陶傑散文的題目。
一個承受著過往百多年苦難的歷史,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到麻木的華人,或說是一個文化的難民可能會更貼切,陶傑在慢慢沒落英倫帝國的泰晤士河畔居住十六年,可以想像得到,他的對英國的感情是非常複雜的。一方面,英國作為歷史上的大帝國,亦是造成中國人苦難的歷史的始作俑者,在他所謂「民族DNA」的層面上,他討厭西方文明,正如他討厭那些向只向自己人出手的〈華埠黑社會〉。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悄悄地為步入了老年、甚至走向死的時期的英帝國、英國優秀的文化可惜。「想見的英國人已死光了,活著的英國人卻一個也不想見。」
因為,他在這十六年裏閱人歷爭無數,所謂「撈家中國通」那張扭曲的嘴臉、才學平庸的「大師」囂張的氣焰、目中無人的「女記者」、還有那些不中用的暴富的新一代留學生。他們或是自吹自雷,或是裝腔作勢,或是使潑撒野,或是困在自己的〈新的圍城〉,對於這些種種,使人都不禁要輕嘆「縱使得到了全世界,卻失去了自己的靈魂,會有甚麼樣的歸宿?」
但令陶傑留戀的,恐怕是一開眼界的〈裘裘夫人〉;能夠容納不同異見的〈衡量言論自由的標準〉;英國人那種路見不平的〈異新奇客〉的性格;還有的就是以湖水孕育不少英國詩歌的溫德米的〈湖約山盟〉。當然,以〈淚眼看風景〉的境界觀照〈歷史與偏見〉當然別有迴異了。因為歷史並不是真理,那只是一種隨著潮流而改變的意見而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