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2012

正義第1-2講︰關於食人主義

(圖片來源︰Sina.com.hk)

課程︰《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講者︰Michael Sandel
出版︰公視 DVD

從「電車的問題」反映出兩種不同的道德思考原則。「死一救五」把道德著眼於行為所引發的結果,Michael Sandel稱之為「結果論」(Consequentialist);相反,「謀殺就是謀殺」卻顯示道德應從行為的本質去界定,此為「義務論」(Categorical)。

今天的香港固然未有出現「女皇控杜德利與史提芬斯案」的極端情況︰1884年夏天,四名英國水手被困在南大西洋的一艘救生艇上,斷水斷糧八天,船長杜德利與大副史提芬斯把因不理勸告喝海水而奄奄一息的十七歲艙房雜役殺死,三人靠著雜役的遺體血肉維生,直到遇難後第二十四天獲救為止。杜德利與史提分斯被控謀殺,但兩人的辯護理由是在這個情況他們非要犠牲一人,「死一救三」,其餘的人才能活命。

然而,這種成本與利益分析的道德的邏輯推論,卻是香港政治討論的主流。例如︰要求雙非子女零福利。雙非子女的父母並有交稅,其子女卻申領香港人的福利,影響大部份香港人及其子女的教育及醫療福利,令生活的質素下降。在競爭資源與沒有社會貢獻兩者比較下,成本明顯高於利益,雙非子女應全面取消在港福利。

又例如︰進一步開放自由行,即深圳非戶藉人口一簽多行,所帶動的預期旅客消費收益,與其所引起的問題相比,好像成為黑巿勞工的誘因、加重香港運輸網絡的負擔等,是利多於弊,故政府仍堅持推行。

以上兩個推論,其背後的道德原則,正正就是「為大多數人謀求最大的利益」,所謂「功利主義」的道德邏輯,也是所謂「結果論式」。與食人主義相比,「雙非問題」與「自由行問題」的討論空間或許更大,尤其是「如何計算其本益分析」?

8.27.2012

道德哲學的介入



柏拉圖的《理想國》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柏拉圖借蘇格拉底,將一般人比喻為困在洞穴中的一群囚犯,他們背向出口,並認為穴壁上的倒影是真相的全部。只有脫離洞穴的哲學家,知悉造成影子的本體,才能認清世界的真相。

要領略正義的真諦與良善的本質,就必須跳脫日常的偏見與窠臼,離開所謂「洞穴」,探討背後道德原則。然而,Michael Sandel認為這只對了一部份,因為道德反省的本質雖然是檢驗道德原則與體系,但是卻不能不透過特定的情況加以辯證。故此,普羅大眾的見解並不能完全放在一邊,否則「充其量只是生意枯槁的烏托邦而已」。

道德反省一旦介入了公共事務,討論紓困措施、反地產霸權、撤回國民教育科,哲學就再不應是象牙塔中的化石,本身就應該具有生命力。

「民主政治的最低層次,就是歧見雙方只能打一場丟果屑大戰。但民主政治無需淪落至此。有時一種主張的確可以扭轉人心。」但看著今天香港的選舉論壇,無論是媒體的安排與候選人的質素,總令人想起在洞穴中的人在爭辯那一個影子較多色彩。

8.23.2012

正義第1-1講︰謀殺的道德面

(圖片來源︰CP1897.com)


課程︰《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講者︰Michael Sandel
出版︰公視 DVD

「我應該怎麼做?」這是人生之中必然會面對的問題之一。雖然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宗教的植根,告訴你千百萬種解決方法,但這些方法都是「工具性」的,至於選擇哪一種方法的方法,則完全沒有任何準則。

因為人生的選擇,是價值的選擇。

「假設你是電車駕駛員,以時速一百公里在軌道上行駛,看到前方五名工人在施工,手持工具。你卻停不了,煞車壞了。你發慌,知道向前撞去,這五名人保證通通沒命。假設這一點很確定。突然你注意到,前面鐵軌有個分岔,分岔的軌道上也有人施工,但只有一人。你佑道可以把電車轉向這一條支線,這樣只會撞死一人,卻會讓五人活命。」

怎麼辦?你要選擇「犠牲一條性命而救回五人」,還是眼白白看著「五條生命死去而只有一人獲救」?

這種「思想實驗」就是價值的選擇,與老掉牙「阿媽同老婆跌落水中,你會救誰」一樣;選擇「五人」還是「一人」,與選擇「親情」還是「愛情」一樣。然而,這只是有助於發現自己價值觀之如何,而非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同一則故事換個版本。這次,你不是駕駛員而是路人甲,站在軌道之上的天橋。這次軌道沒有分岔。你在天橋上看到電車隆隆開來,前方有五人在施工。煞車又失靈。電車要撞到五名工人了。你本以為無力扭轉即將發生的慘劇,這時你卻注意到,身旁有一名大胖子。把胖子推下天橋,讓他掉到軌道上擋電車,胖子會死沒有錯,但五名工人都會活下來……把胖子推下去是正確的嗎?」

你可能在第一個選擇了「死一救五」,但第二個時卻覺得推胖子下去等於「謀殺」。為甚麼有這樣的差別?我們不禁要問︰選擇背後的原則是甚麼?有甚麼理由支持「死一救五」,又有甚麼理由反對「死五救一」?

檢視我們固有價值觀背後所隱藏的原則,加以思考、分析與討論,那就是屬於哲學範疇。若果哲學輔導是當人遇上困難時的治療良方,則哲學教育就是「未雨綢繆」,讓人如何應對人生。但正如Michael Sandel所言,這是有風險的,「一旦熟悉的事物變得不尋常,一切也就不會再相同,自我認知就像失去純真,無論你覺得如何不安,思考過的知識是不可能倒回的。」哲學是一種使人疏離,甚至讓人脆弱的心智活動,哲學使人遠離己建立的假設和既有信仰,最終可能落入懷疑論的陷阱,拒絶繼續哲學思考。

可是,逃避並不是最佳的良方,因為「我應該怎麼做?」是人生的一部份,沒有辦法逃避;人類對理性的渴求,也是無止盡的。

8.21.2012

哲學輔導︰分憂解惑

(圖片來源︰PolyU)

書名︰《正視困擾-哲學輔導的實踐》
作者︰溫帶維
出版社︰三聯

「哲學並不是科學,科學研究會對日常生活有重要影響,那是因為有『科技』;但哲學卻不會有『哲技』,雖然從事哲學研究的人可能成為『哲妓』(1) ……」忘記了是誰說的一番話,卻道出了不少讀哲學的人的心聲。

這是讀哲學的一個現實,由進大學迎新營的一刻開始,無論是師兄師姐,還是尊貴的教授,都會指出這一個事實︰就是讀哲學是沒有前途的。哲學既沒有相對應的職業,也沒工作會要求有哲學訓練;大學中的哲學研究,早已駐滿了老海鮮,要從事學術也不容易,用一句哲學常用的術語,那就是「哲學早已失去了其工具價值」。

那就是沒有「哲技」的意思。哲學屬於向後看的學問,是著重反省性的學問,是尋找「深度」的學問。在現實的生活中,沒有多少人、沒有多少時間需要「深刻反省」。哲學沒法成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哲技」。

這是真的嗎?

「哲學輔導是透過使人進步,而不是透過治療讓人康復,它服務的對象不是某種病患,而是任何想要解決問題並提昇生命的人。」

要肯定哲學輔導的價值,就必先肯定人有哲學的需要。人面對人生問題,不單只能還原為心理問題、宗教問題,人面對人生的困擾,還有很大程度是理性需要處理、反省的問題。

真愛無拘束?徵求令人一生不厭倦的工作?好人都去哪裏去了?如何面對死亡?溫帶維嘗試運用哲學反省的方法,檢視尋求哲學輔導的人難題,從而思考如何面對。當然,哲學思考不能解決即時的情緒問題,也不能解決現實上的操作問題,但卻能透過哲學思考清掃不合理的推論、思考與價值觀。人生困擾,也有一部份源自不當的觀念。

然而,這是「輔導」嗎?協助別人思考,檢視當中的矛盾,重新整理價值觀的衝突。若心理治療的學派有二十多種互相矛盾的學說,哲學則有上百種了。那樣「多元」的學問,能夠成為一種「輔導」方法嗎?用「儒家學說」輔導與用「存在主義」輔導會有分別嗎?那是對「人」最根本的理解可能左右對哲學輔導的進路。

「意義治療(心理治療的一種)指出,人是如何可以獲得意義感。然而,到底甚麼東西才有真正的意義的?它卻不回答,因為這又是一個哲學問題,己經超出了它的討論範圍。」

還有更根本的,雖然哲學是處理「甚麼東西才真正有意義」,但這個問題本來就沒有永恒不變的答案,哲學輔導的價值,最多就是協助人思考這個問題,討論這個問題,至於最終選擇甚麼,哲學輔導是沒有答案的。

那不如說,哲學可以成為教育的一部份,因為哲學不能開與其他人辯論與交流,思辯與邏輯,刺破謬論與歪理,提昇磨鍊生命,解放受束縛的心靈,因為哲學的本質就是教育。

---
(1)︰當然,「哲妓」並不真的是指從事色情行業,而是指對沒有原則,只喜歡趕上哲學潮流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