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ina.com.hk)
課程︰《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講者︰Michael Sandel
出版︰公視 DVD
從「電車的問題」反映出兩種不同的道德思考原則。「死一救五」把道德著眼於行為所引發的結果,Michael Sandel稱之為「結果論」(Consequentialist);相反,「謀殺就是謀殺」卻顯示道德應從行為的本質去界定,此為「義務論」(Categorical)。
今天的香港固然未有出現「女皇控杜德利與史提芬斯案」的極端情況︰1884年夏天,四名英國水手被困在南大西洋的一艘救生艇上,斷水斷糧八天,船長杜德利與大副史提芬斯把因不理勸告喝海水而奄奄一息的十七歲艙房雜役殺死,三人靠著雜役的遺體血肉維生,直到遇難後第二十四天獲救為止。杜德利與史提分斯被控謀殺,但兩人的辯護理由是在這個情況他們非要犠牲一人,「死一救三」,其餘的人才能活命。
然而,這種成本與利益分析的道德的邏輯推論,卻是香港政治討論的主流。例如︰要求雙非子女零福利。雙非子女的父母並有交稅,其子女卻申領香港人的福利,影響大部份香港人及其子女的教育及醫療福利,令生活的質素下降。在競爭資源與沒有社會貢獻兩者比較下,成本明顯高於利益,雙非子女應全面取消在港福利。
又例如︰進一步開放自由行,即深圳非戶藉人口一簽多行,所帶動的預期旅客消費收益,與其所引起的問題相比,好像成為黑巿勞工的誘因、加重香港運輸網絡的負擔等,是利多於弊,故政府仍堅持推行。
以上兩個推論,其背後的道德原則,正正就是「為大多數人謀求最大的利益」,所謂「功利主義」的道德邏輯,也是所謂「結果論式」。與食人主義相比,「雙非問題」與「自由行問題」的討論空間或許更大,尤其是「如何計算其本益分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