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2005

李天命其人與其哲學


一講李天命,通常都會聯想到他出位言辭,例如在演講時︰「……至於不會思考之道,我不懂得講,留番比校長講。」明串中大校長不懂思考攪什麼「國際化」。

多看一點他的書的人或會想到他的思考方法學,或者更深一點地去體會他在《哲道行者》中,用來處理「生、死」的問題的哲學,所謂「天人學」。

而對於只短短上了他三年課的我而言,李天命給我的印象是,一言既之曰︰懶。

不要說其他,他的新作《哲道行者》足足遲了兩年才能出版。

「那他的新書寫得如何?」有一位朋友問道。

「今次的不錯,比較有系統地寫。」我說。

「以前寫得沒有系統嗎?」

「不是,以前他的書都不是為了寫書而寫的。比較像散文集。現在這書則比較有系統。」

「比較?」

「因為有很部份還是不是為了寫書而寫。」我笑著回答。

然而,這沒有貶義的成份。

除了因為他的獨門武功(其一大概是他的書消量不錯),使得他能逃過偽專管理主義的(即不用寫一些無關痛癢的文書工作),有外在的條件去「懶」。

小時候看那些發明家、科學家的兒童故事,其中有一個令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就是關於活板印刷術的發明。故事講述那個發明家(已忘記了名字)本來十分懶惰,然而為了生活也要去工作,為了一方面滿足他懶惰的本性,另一方面工作,他不繼動腦筋如何能夠「出少些力」完成工作。那時印刷還要一整頁進行雕刻,只要刻錯一個字,整板又要重新雕刻,費時失事。那發明家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工作,就想到了每一個字進行獨立雕刻,需要時才把不同的字合併來變成一篇文章。故此,很奇怪地,從小我就覺得懶惰反而是思考的原動力、進步的原動力。

或許這樣說︰要「懶」,懂得思考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在條件。

李天命毫無疑問在這意義底下「懶得起」。

「我的同事個個都不怕辛苦,越做越開心。」那些所謂「同事」,不就是包括我嗎?難度我自己是否開心,連我自己都不知道?還是我根本就不算是你的同事,那我怕不怕辛苦關你什麼事呢?這樣說無非吹迫自己如何領導有方,久而久之,不神經緊張才怪呢!

所以,要「懶得起」,心態上也要「懶」起來。

李天命的「懶」並不單止發自內心,而是比內心更深層、更基本的地方──形上學──由萬事萬物的基礎開始「懶」出來。在他所謂「天人學」中的九一主義(九一妙心)來對治自卑,那是最「慳水慳力」的方法,最「懶」的方法。「雖然我沒有別人的第一,但是別人也沒有我的第九。」,從這點「覺醒」自己就自己世界的中心,自己就是自己世界的主角,自己就是自己世界的「原點」。一旦明白自己的獨特性、唯一性、不可比較的特性時,那就從最根本的地方對治自卑。

「自己就是原點」這個想法,並不涵蘊「自己就是最重要」。虛榮心重的人往往認為自己就是最重要,極度在乎別人一褒一貶,結果陷入無底深潭,自討苦吃。然而,我們有很多共同的經驗,比如說都可以相像得到如果一個工作狂突然知道自己只留下三個月的壽命,他會容易對自己以前忽略親人而感到悔疚;或是看過湯漢斯的電影《Cast Away》大約都能對他在孤島上的寂寞感同身受。這就說明了縱使是在精神上,人也是不能獨自生存的。完全壓抑,結果又會扭曲人心,虛偽矯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抑縱平衡」。情愛宗教告訴我們,不要讓精神浪費在虛榮心的虛妄膨脹上,面對不相干不相應的褒貶譭譽無動於衷,首先關心與自己有情緣關係上的人,然後才讓情愛圈子自然擴大,這才健康。

至於事件實在論(事恆角度)、神秘樂觀,所對治的是虛無的人生觀。「一切事物都會不會永恆地存在,最後都會消失,物件如此、生命如此。」這是一般對世界的一種看法(世界觀),這不僅是一種不真實的看法,而且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看法,所引發的是虛無的人生觀,消極的處世態度。然而,「發生過的事就是發生了。」事件是永遠存在的,「一殺那的光輝就是永恆。」這就是事恆角度。

神秘樂觀則是對死亡的最有效態度。「這個宇宙最終會終極圓滿。」在這個前提下,人就能正面面對死亡,生活於現在。但其中骨節,要自己細味,好好體會。

說到這裡,倒覺得自己有點像介紹宮本武藏的五輪書。

8.25.2005

思方學的功夫論


事實上,李天命先生在《哲道行者》中展示的思考方法學(思方學)已經非常清晰精鍊,要不流於成為搬字過紙的簡介,或是學究式地考據與他之前作品之間的差異,而要真真正正「增值」,實在令我想了好幾天。

當然,從理論的角度來說,也不是我所能夠作出補充或是批評的。然而,從實際的角度來說,則從過往的學習的經驗得到一些啟發。而所謂「實際」,所考慮的往往都是以下兩個問題︰「如何能掌握思方學?」與「如已了解思方學,則應該如何行之?」。用中國人的說法,就是「功夫論」。

如果在拙文<思方學大要>所提及的思方五環視為思方學的「心法」;思考三式、子矛子盾、賦能進路,就可視為思方學「招式」。

「x是什麼意思?」、「x有什麼理據?」、「關於x,(還)有什麼值得考慮的可能性?」這三條以思方學最基本的三個概念「義、理、可能性」作為核心的問式,作為思考切入點的,就是所謂「思考三式」。

故名思義,「子矛子盾法」是一種與別人對辯的策略。基本的概念是︰以類似於對手的言詞,顯示對手的謬論。如與蘇格拉底的辯證法、康德的二律背反同用,會有更好的效果。

嚴格來說「賦能進路」是一種精神或者大方向,作為解決問題、討論問題的前設(presupposition)。簡言之,就是相信「理性」。

「招式不用多,要看的反而是功力……如果是高手的話,往往第一招,或甚只是起手式,就可以克敵制勝。」

所謂「功力」,就是「靈、銳」。

「靈、銳」的內涵如何,也要自己好好細味。然而「如何掌握思方學?」,則可以透過操練而達到。邏輯操練,就是指那些視為對平日思考時根本不會用到的公理與定理,以判定程序來判明常用邏輯公式的對確性,例如P.M.系統的第一公理「(pVp)->p」等等。經過不斷的邏輯操練,思考時自然就會不自覺地遵守邏輯的法則,正確地思考。

另外,就是建立正確的世界觀。這也是李天命在他的書中不斷強調的邏輯之定位之確立。這個世界最堅實可靠的學問題邏輯,其次是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之後才到其他社會科學。我們會用「邏輯上可能」、「技術上可能」與「事實上可能」來劃分。舉個簡單例子,一個小朋友講大話(說謊),只要他沒有前言不對後語、前後矛盾,就是「邏輯上可能」,例如︰他並沒有說「做完了今天的功課並且未做完今天的功課」;而如果你問他說︰「我見到你成日都去左網吧打機喎!」他如果回答說︰「我借網吧的電腦做功課嘛!」縱使他並不懂得上網做功課,那還算是「技術上可能」;然而,他事實上在打了一整日機也沒有做過任何功課,當你問他拿功課出來對手冊時,那「我己做完功課」就是「事實上不可能」。

http://www.nixiaolong.com/news/html/2154.html

8.22.2005

《失去》


靈光一閃,
一下子要把整個世界
堵進腦內。
沒有問過你是否願意。

追尋著已遺忘的記憶
消失了的東西,
再過千萬年,
也不會想起。

「我曾經擁有。」
只有這件事,
縱使化作星塵
也存在你的心中。

http://cdn2.ettoday.net/images/571/d571584.jpg

8.21.2005

思方學大要


李天命的思方學(思考方法學)由五個環節所組成,稱為「五環系統」,即語理分析、謬誤剖析、邏輯技巧、科學法度、創意策略所組成。此處只提其要旨中的要旨,詳細說明還留待自行閱讀《哲道行者》。

要說第一環語理分析,實在是可以用一個學期的課來說。但千變萬化,亦不離其宗。用一句很容易記得的「口訣」︰「意義先於真假。」那彷彿是沙特對存在主義的要旨︰「存在先於本質。」沙特的意思旨在點明人生的意義是由自我來界定,沒有一個放於四海皆準的答案,表明人的最獨特、唯一的本質──自由。然而,在語理分析所謂的「意義先於真假」,其意思是︰「如果連什麼意思也弄不清楚,更莫說要去判斷真假、是否合理了。」

第二環謬誤剖析,那其實可以視為用作考察「思考方式」是否出現錯誤的工具。簡言之,就是看看思考是否出現不一致(例如︰前言不對後語)、不相干(例如︰無的放矢)、不充份(例如︰以偏概全)及不當預設(例如︰混合問題)。這四個不字稱為「四不架構」。

邏輯技巧處理必然推理,科學法度處理的是概然推理。必然推理就是所謂「演繹法」,概然推理就是所謂「歸納法」。(一般的誤解是「演繹法」是由前提推到結論,「歸納法」是由結論追溯前提。)何謂必然?那就是「前提真而結論假為不可能。」即「if…then…」的邏輯概念。而概然推理(科學法度)最主要的精神就是要避免「以偏概全」的謬誤。

至於創意策略,非胡思亂想。然而講多錯多,故請自行k書。

8.19.2005

《望星》

從星圖中搜索,
你的星座。

看著比例尺,
數算天文數字。

手指一劃,
數百光年。

想像宇宙的大小,
開闢內在的世界。

8.10.2005

不思考之道

書名︰《哲道行者》
作者︰李天命
出版社︰明報出版社

今年三月五日的中大校友日,李天命先生(下稱李生)主講那一場妙論大學不要「國際化」,而需要「春威化」的演講(p.398,p.399) (1),我亦有幸與數個朋友到場成為座上客。

當我收到在中大校友日的宣傳單張上,所寫的演講的題目名為「不思考之道」,比較了解李生為人的我就不禁為之一笑。李生所善長的是「思考之道」,但題目卻是「不思考之道」,那即說他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興之所至、無需準備,定了題目等於沒有定題目 (2)。

結果又一次敗給他的「期望管理」,演講前半小時已開始座無虛席,當他點題時會有「噢!原來如此。」頓悟的感覺,演講後的問答時間手還是舉得此起彼落,最後要他以「大家都應該肚餓了」為由命令式地結束,人潮才肯散去。

點題︰善於不思考之道者必善於思考。

「不思考之道」就是不要浪費精力,思考那些不需要思考的問題,煩惱那些不需要煩惱的心結。

那就當然要先善於思考,才能分辨那些不需要思考的問題,才能不去思考,才能不用浪費寶貴的生命。所以善於思考,即有效率地去思考,亦就是要掌握所謂「思考方法學」(簡稱「思方學」)。那就是李生多年來旨趣之所在 (3)。

而那些是不需要煩惱的心結呢?生與死的問題當然就是其中的兩個大類。

「如何思考得確當靈銳?如何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如何可以面對死亡而不失寧定安然?」那就是李生一直所思考所謂「思、生、死」的三個問題,也是所謂「哲道」所要探索的。

不論是校友日的演講,還是足足遲了兩年才出版的新作《哲道行者》的要旨。

(1)雖然他一再強調那是一個課堂,而不是一次演講。
(2)他不會限定題目的講座方式,往往比那些很嚴謹訂下講授大綱的教授更「貼題」。
(3)除了思考方法外,在沒有(實際)問題出現的情況下,可以/應當相信所謂「常識」,那亦是「不思考之道」的其中一部份。 按︰事實上,「常識」可視為合理經驗的累積,當然這只是概然性高的說法。 按2︰「常識」並不需要於思方的架構外另開一門,因已函薀在不同環節之內,(例如︰李生所舉例子「記者的提問」︰一香港記者到大陸採訪被恐佈分子挷架的工人的家人時,第一句就問︰「你想你的丈夫平安回來嗎?」那既是沒有「常識」的發問,同時亦是「言辭空廢」。
附註︰講李天命的書也不禁要用些李天命的寫作方式。

8.08.2005

為何讀哲學的十八個理由


讀李天命的《哲道行者》,談到今天人們對哲學的雙重標準(p.85),一面(比方說左邊臉)抱有輕蔑的能度︰「讀這種東西有什麼用?!」同時另一面(比如說右邊臉)又懷著歷史遺留下來的敬意︰「嘩!很高深呀!」

這種只有哲學系的學生才享有的雙重待遇,好像大學的信用咭免年費一樣,是終身享有的。不要說到現在仍然當別人聽到我(曾)讀哲學的時候會問,甚至有時一個人獨對天地時還是會忍不著反問一下︰「為什麼會讀哲學?」

的確很難想像如果是讀會計系/工管系/商貿系/新聞系/法律系/醫學系/工程系/數學系/電腦系/物理系/天文系/地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心理系/中文系/英文系/美術系/音樂系/歷史系/考古系/社會系/社工系/經濟系/翻譯系/酒店系/體育系/教育系/圖書系……別人還沒有怎麼認識你的情況下,第一個問題就會是︰「為什麼會讀xx系?」

為了應付這種友善/不友善的提問,估計及根據提問者的動機/心態/預設/隱藏問題等等,早就預備好了數十個不同的答案。

現在就拿十八個出來暫與大家「分享」。

1.如果提問者其實是想問「什麼是哲學呢?」,而又是讀中文出身的;我會這樣回答︰「『哲學』原本是日本漢字,英文是『Philosophy』,是由兩個字根『Philio』及『Sophia』所組成。兩個原本都是希臘語,『Philio』意思是『愛』,而『Sophia』是『智慧』,加起來就是『愛智慧』。『Philosophy』並非智慧之學,而是『愛智慧』之學。」

2.如果提問者慧根較差;我會這樣回答︰「很久以前有一個希臘哲學家,名字叫作蘇格拉底。他很有智慧,他的一個學生去到太陽神阿波羅神廟求問神喻︰誰是全希臘最有智慧的人,結果當然就是蘇格拉底。學生高興地告訴蘇格拉底,但蘇格拉底卻說︰如果我是最有智慧的話,那是因為我比自稱是有智慧的人知多一點東西──那就是我一無所知,我只是愛智慧而已。那種自知之明,就是『愛智慧』,就是哲學。」

3.如果提問者其實是問「哲學是讀什麼呢?」;我會這樣回答︰「哲學是一種思考方法,追本朔源,在不同的領域發揮作用。」

4.如果提問者其實是問「哲學是讀什麼呢?」,而慧根較差;我會這樣回答︰「除了邏輯之外,還有形上學/倫理學/知識論/實用倫理學/法律哲學/儒學/道學/佛學/宗教哲學/人生哲學/科學哲學/政治哲學/美學/文學與哲學/商業倫理學/愛情哲學/死亡哲學/文化哲學/語言哲學/歷史哲學/心靈哲學/教育哲學/分析哲學/英國經驗主義/康德/德國觀念論/實用主義/現象學/存在主義/馬克斯主義/解釋學/法蘭克福學派……」

5.如果提問者其實是想問「讀哲學有什麼用?」;我會這樣回答︰「因為哲學中的邏輯學教我們如何思考,可以鍛鍊腦筋。」

6.如果提問者比較實際,其實是問︰「讀完哲學有什麼工作?」;我會這樣回答︰「所有職業都需要懂得如何思考,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喜好選擇自己的職業。」

7.如果提問者比較實際,而又有一點慧根;我會這樣回答︰「就是因為沒有任何工作可做,所以可以做任何工作。」

8.如果提問者比較實際,但氣質較差;我會這樣回答︰「我現在有些哲學系的同學在銀行/學校/律師行/報社/大學/雜誌社/出版社/電影界/電視台/電腦公司/電台/立法會/醫院/工廠/貿易公司/大廈保安公司/保險公司……」

9.如果提問者其實是認定「你是怎樣選擇讀哲學的?」;我會這樣回答︰「用消減法。在聯招的名單上,刪去不能及不會及不想讀的,留下來就是哲學。」

10.如果提問者相信命運的;我會這樣回答︰「讀哲學彷彿命中注定的。」

11.如果提問者是自我中心主義者;我會這樣回答︰「因為我喜歡。」

12.如果提問者想說服你不要讀哲學;我會這樣回答︰「讀哲學是我的理想。」

13.如果提問者是教師;我會這樣回答︰「哲學與教育一樣,都是用來改變人的生命的。」

14.如果提問者是初次見面的朋友;我會這樣回答︰「我的性格使然。」

15.如果提問者只是想殺殺時間;我會這樣回答︰「這個問題太複雜了,有時間再談吧。」

16.如果提問者其實是認定「讀哲學根本沒有用,為什麼你還是去送死?」;我會這樣回答︰「回答你根本沒有用,為什麼你還是要來送死?」

17.如果提問者是位相識了數十年的好友,真心問我;我會這樣回答︰「以上的理由通通都是。」

18.如果提問者就是自己的話;我會這樣回答︰「以上的理由通通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