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2012

通識教育的理念




(按︰這是多年前報讀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文學碩士課程」的研究目的及簡述。今天看來,仍然百般滋味在心頭。)

「學問有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胡適先生簡單的一句話,已道出了教育最基本的信念。教育一方面要能「高」,發揮學生的所長,讓他們能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同時亦要「博大」,發展他們的潛能,擴闊他們的視野,建立真實的世界觀。




香港的教育一向強調而科目為本,語文科、數學科、物理科、生物學科、心理學科、社會學科、歷史科等等,以彼此割裂的形式傳授知識,學生不但難以掌握本科專門學科的知識,例如學生往往無法理解為何物理科的課程會包括化學科原子結構的部份,又或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時常引經劇典地說中國與西方的歷史等。更難的是建立一個有系統的世界觀,以作明日面對自己生命上種種困難的參考。




而且,在資訊科技革命後的今天,教師的角色已由一個單向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生命的導師,學生知識建構的指南針。強調的是培育多於訓練;啓發多於講解。




在以上兩個大潮流底下,通識教育科強調使用議題探究法,打破科目與科目的高牆,培養新一代更自由的心智,讓學生掌握多元視角、批判思考,用以面對日後急速地變化著的資訊世界。通識教育科實在有其獨特的歷史使命。




然而,推動通識教育的文化改變並非是紙上談兵。無論是教師、學生、學校行政、評估機制、政府的政策等等,無一不會面對種種的問題。如果我們確信學生的學習是自發的知識建構過程,確信學習實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和,那麼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呢?教師又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如何在評估學生從「隱藏的課程」(Hidden Curriculum)中所學到的知識呢?如何改變學生與其他教師固有的單向學與教的模式、領導通識科發展呢?




事實上,通識教育比傳統的教學對教師有更高的要求。本人於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接受哲學思考訓練的我,深深地明白要引導學生在通識科多個不同議題中思考而不落入「虛浮」、「不著邊際」,實在有賴於一套嚴謹的思考方法,與對學生能力的洞察,及引發學生本身知識的技巧。本人期望透過進修 貴學院《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文學碩士課程》,不但用作面對任教通識教育科的挑戰,還希望從中探討學生如何透過通識教育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最終能夠幫助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至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